夜读丨关于快速做决定这件事

夜读丨关于快速做决定这件事

baiduadmin 2025-02-24 新闻报 4 次浏览 0个评论

有位朋友一直犹豫要不要出国读书,计划前后时长不到一年,成本算下来也不高。虽然没有很高的收益,但对于自觉当前生活满是泥泞的她来说,不失为一个换种活法的小小选择。

都分析到这份上了,按理说没啥好纠结的。但大半年来,她隔三差五反复就这个问题来问我意见。刚开始,本着为朋友提供情绪价值的想法,我会认真跟她分析利弊,觉得这几乎是个“拎包即走”的事儿。最近,面对她的问询,我已经变得不耐烦,终于撂了狠话:就你纠结的这时间,早把事儿干完了。她又提出新的问题:生活不适应怎么办?万一父母要人照顾怎么办?读完之后怎么办……气得我整周不想理她。

我倒不是觉得她非去不可,而是对她的磨蹭劲儿难以忍受。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瞻前顾后,最后发现还在原地,这是个可恼的场景。我也常常是这种自陷困顿的犹疑之人,因此与其说是对朋友的磨蹭感到不快,不如说我是对被她唤醒的自我感到惊恐又厌烦。

关于快速做决定这件事,其实早在很多年前就有人给过我直接的教育。那时我20多岁,贫瘠阴郁,总觉得世界就是个高危大黑洞,每走一步都战战兢兢。小到连中午吃什么这种事,都要抉择很久。是的,当手中的筹码很少时,人就容易为屁大点事都斤斤计较。

有天中午开始下起小雨,我站在公司门口犹豫良久,心想该不该去买把伞。一位同事走过来,问我:“你准备去吃啥?”我说有点想去附近的日料店。她冲我一笑:“那还等什么,走啊!”话没说完,人已经冲了出去。

我也不自觉地跟着她走进了雨里。我们点了物美价廉的定食,她连说好吃,让这顿临时起意的午饭变得非常愉快。我问她:“你为什么能那么快行动起来?”她说:“做任何事情,我给自己下决定的时间限定为3秒。更何况,只是吃个饭。”

熟识之后,我发现同事跟我一样,来自农村家庭,上的三流大学,异地谋生,也并没有什么有恃无恐的资本。因此,对她下决定之迅猛,我深受震撼。

此后,我一路见证她转行,开展自己的事业,成为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,异常踏实地积累了财富和名望。有人可能将之归结于运气,但我知道,背后始终是她超强的行动力在起作用。

我身边这种超强行动力的人并非个例。但即便身边有这些正面例子,我还是没能改掉犹疑的个性。

多年后,虽然我已经不似当年谨小慎微,但试图捡起自己曾想要做但一直没做的事时,发现做决定仍然无法像那天中午冲进雨里那样,仅需三秒。我和开头那位朋友一样,纠缠细节至失眠,然而始终在原地徘徊。当真正下定决心之后,发现做此事的成本相比当年已经增长数倍,内心不免又陷入新一轮的天人交战。

对我来说,这些犹如诅咒。

出于破解诅咒的念头,我一直想要搞清楚,无法快速决策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。最初我认为是完美主义作祟,让我无法接受不是满分的决策。但人常常高估了自己的智慧,理论上,我们因为认知有限或者事态不停变化,根本无法作出百分百完美的决策。大多数时候,能在当下权衡利弊,或者遵循内心,就已经很不错了。

后来我又将之归咎为缺乏安全感,我恐惧于选择可能带来的风险,担心生活由此走上不归路。

但最近几年,我发现根本原因,是自己没有成长,从而害怕真正承担责任。虽然已经意识到“人生是旷野”,心态却始终是“象牙塔里的应试生”。

以前我们参加任意一堂考试,时间一到必须交卷,然后认领自己的分数。看似参加考试的是我们,实际上出题难度、评分标准,都是老师和学校给的。而且除了几场关键大考,我们要承受的后果,也只是纸面上那个分数。

但生活不一样,需要自己出题,自己构建考核体系,自己探索答案——甚至根本就没有答案。我们要承担这个过程中的一切责任,为自己的错误(包括走偏)支付成本,摔得鼻青脸肿。而参加考试的那一套——总是下意识地寻找标准答案,试图谋取高分,在生活这个开放式考场上,行不通了。

因为害怕承担选择的后果,我总想找那个相对正确的答案,让自己少点风险。长此以往,就丧失了勇气,以及解决问题的历练机会。但所谓成长,本来就是一个学会自负盈亏的过程。

转载请注明来自小白菜,本文标题:《夜读丨关于快速做决定这件事》

每一天,每一秒,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!